为积极响应教育部“推普助力乡村振兴”号召,深入贯彻《“十四五”国家语言文字规划》与《健康中国2030》战略部署,医疗技术系儿童康复推普队于7月21日至25日,在成都、德阳、绵阳、江油等地的医院、康复中心及残联机构开展志愿活动,走访4座城市的9家医院。

本次实践活动创新融合“普通话推广”与“智能康复技术调研”,通过问卷访谈、智能踝足矫形器演示及临床交流等形式,探索语言服务与科技助残协同新路径,回收有效问卷134份,为科教融汇注入强劲动力。
7月25日,活动在成都召开总结会,带队老师、志愿者及学院领导参会。会上,带队老师系统总结活动开展情况,志愿者展示技能大赛重点项目实践成果。

医疗技术系党总支书记张迈认为,活动“技术推广有深度、志愿服务有力度、医患沟通有温度”,希望以此次活动为范本,进一步升级“大赛+志愿”融合育人体系,让这一模式在实践中持续焕发生机。
学院院长姚永萍对本次实践取得的成效给予高度评价。她强调,要深度推进科技创新与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,专业教师需紧密对接临床一线,以真实临床问题为导向开展教学与研究工作,让科研创新成果真正转化为教学资源、反哺实践应用,切实提升育人实效。
她指出,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,深度贯通“岗课赛证”综合育人模式,立足临床一线场景设计课程与实践,以竞赛转化实践经验与问题,将实践、竞赛成果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认定衔接,形成能力培养闭环。结合职业技能比赛,她指出“以赛促教是优化教学模式、提升培养质量的关键,要通过引导学生‘爱学习、爱科学、爱实践’,升华出‘爱国家、爱人民’的情怀”。这一路径将重点历练学生“发现临床问题—专业攻关—应用于服务”的闭环能力,确保人才培养对接行业需求。针对基层康复技术标准化不足的问题,需建“跨学科项目制团队”,打破壁垒、融合医学、智能技术等多学科力量,破解基层健康服务标准化难题,并鼓励学生以专业报国、服务群众。
本次社会实践初步验证了“语言+科技”双赋能模式服务乡村振兴的可行性与价值,为智能康复技术研发与基层需求搭建了对接桥梁,为智能康复设备在基层的推广提供了关键实践依据与数据支撑。

(文:王亚芹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