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园新闻
学院圆满完成2025年“推普助力乡村振兴”社会实践活动
发布日期:2025-09-02 来源:学生工作部(团委)/学生处

为进一步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,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引导青年学生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,暑假期间,学院5支入选教育部“推普助力乡村振兴”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志愿服务队,共60余名师生分赴阿坝州若尔盖县、金川县、壤塘县,马边彝族自治县,以及成都、德阳、绵阳、江油等地,将推普课堂延伸至草原牧场、彝乡村寨、康复病房,用普通话搭建健康、产业与文化之桥,把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基层的生动实践,有效提升了民族地区和乡村群众的普通话应用能力与健康素养,为乡村振兴注入语言力量。

推广普通话 架起健康之桥

实践队发挥卫生健康专业优势,把普通话推广融入基层健康服务。“格桑花推普先锋队”在若尔盖县巴西镇卫生院,一边发放国家通用语言宣传册,一边为农牧民量血压、测血糖,用普通话讲解“少油少盐”健康口诀,把“体重管理年”知识送进牧区帐篷。“康语彝路行”队走进马边彝族自治县庄家坝村,双语讲解湿疹、结膜炎防治知识,现场教彝族阿妈用普通话描述身体状况,让语言不再成为求医问药的“拦路虎”。“儿童康复推普队”在8家基层康复机构开设“普通话健康小课堂”,用标准普通话手把手普及康复知识,构建“语言+健康”服务体系开发《乡村医疗普通话手册》,收录300个高频医疗词汇的方言对照与发音指南,真正把健康服务做到群众心坎里。

实践团队开展健康科普、急救培训、义诊等服务

赓续红色血脉 用普通话讲好中国故事

各实践队充分挖掘红色资源,将其转化为推普教学的生动素材。“红医传承 筑梦暖乡”团队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,以标准清晰的普通话讲述抗战历史,让孩子们在感受家国情怀的同时,沉浸式体验普通话的魅力,指导藏族儿童朗诵爱国诗词,在童声中播撒爱国种子。“医路同行”格桑花队在壤塘县修卡村设立“推普之家”,通过普通话宣讲红色歌曲与经典,举办“同心向党”绘画比赛,推动红色文化与普通话推广深度融合。“格桑花推普先锋队”还策划了“小小金话筒”擂台、“礼韵中华 医路同心”知识竞赛,教授手势舞《国家》,将《金色鱼钩》《飞夺泸定桥》等经典故事融入课堂,实现语言学习与爱国主义教育同频共振。志愿者们以普通话为媒介,让红色基因在高原生根发芽。

实践团队开展红色宣讲、童声朗诵、绘画等活动

非遗邂逅推普 传统文化焕发新声

实践队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普通话推广的有机结合。“医路同行”格桑花队走进壤塘县非遗传习所,体验唐卡、藏纸、藏陶制作,用普通话为青年学徒讲解非遗魅力,让“指尖技艺”插上语言的翅膀。“康语彝路行”队携手彝族群众跳起欢快的锅庄舞,汉语、彝语交织成民族团结的动听旋律;孩子们在团扇上写下“民族团结一家亲”,在推普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。非遗与推普碰撞出的火花,照亮了文化自信之路。

实践团队体验唐卡、藏纸、团扇,用普通话传播非遗故事

电商直播助农 普通话为产业插上翅膀

聚焦乡村产业振兴,各实践队把直播间搬上草原、搬进牧场。“红医传承 筑梦暖乡”队在班佑村星空牧场开展“我是牧场代言人”普通话实训,手把手教农牧民用普通话推介牦牛奶粉,单场直播销售额突破2.1万元。

实践团队开展普通话电商培训、直播带货、景区介绍,助力当地发展

“推普助力乡村振兴”社会实践活动,是学院深化实践育人、服务青年成长的生动缩影,被四川职教发布、中青校园等媒体多次报道。未来,学院将持续完善“专业+推普+服务”长效机制,引导更多青年学生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向下扎根、向上生长,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让青春之花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绚丽绽放。

(文:雷雨晴)